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送老师什么有寓意的花,以及送老师什么盆栽寓意最好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恋爱,夭折的早春花
男生的情况相对比女生要多样,不过要分类话也可以看到一些规律现象。有一些是这样曲线的学生,他们上小学时候成绩相当好,阳光开朗,而且是班干部。父母比较重视教育,唐诗、宋词、古文背诵较多,其它书也比较喜欢读,外语也足够重视,周六周日有数学培训班,在同学当中威望相当高,是家长的骄傲。但你发现这些学生在初中的时候有些慢慢不再是尖子生只能算是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他们从尖子生下落到成绩比较好,心理相当失落,但这些学生找到自己被重视地位办法是做班干部,经常代替老师收发作业和安排活动。由于他们兴趣比较广泛,读书多而杂,与同龄相比,社会智商相当成熟,在同龄人眼里什么都懂的牛人。他们待人接物要显得比同龄人成熟得体,所以在老师家长眼里依然是一个优秀的学生。然而这些假性成熟的社会智商会过早吸引异性同学的好感和青睐,青春萌动的时期,这样学生也是最可能谈恋爱的一批人。这样的学生本来就比其它学生相对假性早熟,一惯优秀的作风使他们阳光自信,又有一些显摆的元素在里面,加上青春期的学生爱冲动,很容易把本来很正常的男女交流发展成早恋。我们专门从普通平行班级积累了许多这样素材,发现许多早恋学生的恋爱对象是自己学习上的帮扶对象,或是生活上帮扶对象。而且是留守少年或者是单亲家家庭的孩子比较多。有些初中班级为了让一些有明显弱科的中等生提高成绩,采用了一种一对一班级帮扶方法,如果是一个优秀男生帮扶一个女则早恋的倾向明显。在早恋的时候男生普遍喜欢一些漂亮而机灵古怪的女生,而女生多喜欢一些成绩比较好的男生。青春期女生喜欢一些聪明的男生这是正常现象,有人把这种恋爱叫智性恋。早恋之后学习时间的碎片化相当严重,本来做班干部就是已经把一些时间碎片化,偷偷早恋之后更是如此,学习效率明显下滑。老师在分析成绩的时候发现一些端倪,在老师追问下学生会坦白恋爱的事实。在学校家长的围追堵截下,他们挣扎于兴奋的情感与未来的梦想之间,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受到打击的学科优先是数学与物理这样需要大量练习的学科,然后学习成绩一路下滑。初中学生一旦滑下来再向赶可是要费大功夫,而且这次人生的打击会对孩子的青春期产生很大的影响。
高中容易发生恋爱的时期是高二,高二被称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高中美好时光。有一个早恋的高二学生在老师的教育和妈妈痛哭下,痛下决心分手。然而女生不干了,失恋后的女生,感觉被他的山盟海誓给骗了。走不出失恋的情感,转身又找一个练体育的学生。这一下,男生的内心如同受到了重击,看到那个女生挽着另外男生的胳膊走在学校门口,他几乎要晕倒地上,然后请假回家,给谁也不说话。家长给孩子找心理医生,一个星期后才好一点。心理老师建议给学生转校,到了新的学校后,孩子还是很失落,再也找不原来的阳光与自信了,写了很多的日记。成绩要不是语文和外语在那儿支撑着在班级几乎是倒数第一,数学落下的最多,基本是听不会了,已经产生了为难情绪。也买了许多数学资料,但大部做不下去,有时只做一些原来会的题,不会的题不想做。不敢见原来的老师和同学,见人也不打招呼,完全变了一个人,心理压力很大,脸上油很大,家长的话不想就关门,说多了就开始发脾气摔东西。而且喜欢一个人上网看手机,看后也后悔,书房里写了许多鼓励话,最不喜欢听到原来同学谁考的比较好的话。高考成绩是一塌糊涂,痛定思痛后复读,家长花钱送他到外地的学校去学习,而且妈妈专职陪读,一年努力下来才勉强达到一本线。走了个一般的大学,年底同学聚会也不参加,已经成为许多老师谈论时的一声长叹。
改编自外公程千帆、外婆沈祖棻的学术成果
记得读大学时,我外公程千帆专门为南京大学中文系的本科生讲胡小石先生是如何讲唐诗的。胡先生讲柳宗元的《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胡先生还没讲上几句,便直接拿起书吟诵起来,一遍一遍又一遍,总有个五六遍。吟诵完了他把书往桌上一放大声说:你们走吧,我把什么都告诉你们了……他们那代学人想要传承给我们的衣钵,不是僵化的知识点,而是对传统诗歌审美的体悟,是能让古典诗歌活泼泼地伴着现代人继续走下去的可能。
我外公是唐宋文学研究大家,外婆沈祖棻则是近现代著名的词家,她在学生时代创作的《浣溪沙》词,有名句“有斜阳处有春愁”,因此被称为“沈斜阳”。同时,她也是当代最会讲解诗词的学者之一,所著《唐人七绝诗浅释》《宋词赏析》从20世纪80年代出版以来一版再版,早已成为鉴赏类书籍中的经典。1946年,吴宓在日记中称赞程千帆、沈祖棻有“行道救世、保存国粹之志”,他们二人于50年代开始合编的《古诗今选》就是“保存国粹”的初步尝试。除此之外,《程千帆古诗讲录》体现了外公诗学理论的精髓。
古人的诗词虽然是用文言写成,但与我们的现代生活仍然息息相关:既能成为我们情感上的寄托,激发共鸣,又融通了古今的文化传统,使我们得以诗意地栖息。即便是对于孩子们而言,这些传承下来的美好情操和艺术感受力也是大有意义的。只是外婆的书针对的读者群主要是大学生和有一定基础的文学爱好者,外公的书更多是专业读物。如果我能把他们的学术成果用生动的方式编成适合青少年及诗词入门者的读物,应是稳妥且美好的尝试。
《唐诗宋词大师课》即以程、沈四种著作为参考底本改编而成。
阐明规律性问题,又深化对作品作家的理解
《宋词赏析》是1957年春外婆为武汉大学研究生、青年教师讲课的讲稿,《唐人七绝诗浅释》是从她上了三十年的七绝诗论课程转化而来的。如外公所说:“她是以自己丰富的创作经验来欣赏、体会、理解古代作品的。”
《古诗今选》则是一部通代的古典诗歌选本,历经几十年编定而成,注释扎实,按语言简意赅,1983年初版时六万册很快销售一空。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莫砺锋是外公的学生,他评价此书“是一本很有价值的普及性诗歌选本,它浸透着编撰者在古典诗学上的深厚学识和独特思考”。另一本《程千帆古诗讲录》体现了外公诗学理论的精髓,来自他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南京大学所授“历代诗选”“古代诗选”“杜诗研究”课程,由学生徐有富、陈治群、张伯伟、曹虹根据笔记整理成书。
《唐诗宋词大师课》选篇兼及底本和学校课堂中的诗词学习范畴:唐诗一百首,有底本的占到七十种;宋词五十一首,有底本的十九首。《唐人七绝诗浅释》《宋词赏析》里有的篇目,改编往往是聚焦于某一角度展开,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突出这首诗用极为准确的文字推进感情层次的特点;或者选择经典名句深入剖析,如对贺铸《青玉案》着力评说“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精义所在;或者解决难点问题,如对周邦彦长调《兰陵王·柳》着重厘清布局和空间的往复。这类改编法可以说重在“精选择要”。对于底本仅有《古诗今选》或《程千帆古诗讲录》的篇目,因这两种底本的观点都极为精到简略,解说往往重在理解和阐释。
《唐诗宋词大师课》体例,先以破题之法画龙点睛,突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推动把握作者经历和艺术创作的关系。继以讲析聚焦于某个主题,择其精要、突出主旨,避免整篇逐句翻译、串讲。最后在引申部分穿插相关的文史小知识,作为诗词的对照和扩展。既阐明一些诗词学习的规律性问题,又深化对作品作家的理解,从而生成读者对中国古典文学文化的整体认知。
一张泛黄的手绘长江地图
偶尔翻出一张泛黄的纸页,上面是外婆亲手绘制的长江地图,忽然意识到,其实这许多文学史的典故早已宿命般融入他们的生命当中。这张手绘画制的是四川境内的长江,特别绘出了青衣江自乐山汇入岷江,岷江自宜宾汇入长江的节点,此下长江自泸州、重庆、万县、奉节,流经三峡进入湖北境内江陵。它画在一张泛黄的格子稿纸上,长江一路蜿蜒向东,线迹流畅,重庆(渝州)的位置圈画漾开了一点钢笔的墨迹。
雅安,出现在地图的最上方。1939年9月至1940年3月,外婆因病滞留在雅安,外公为生计在西康建设厅工作,两地分居。外婆遂在《烛影摇红》中写下“题遍新词,问谁解唱伤心句?阑干四面下重帘,不断愁来路。将病留春共住。更山楼、风翻暗雨。归期休卜,过了清明,韶华迟暮。”这时,词人背井离乡已经三年,深感家国之恨、怀乡之情,书写下战争期间流寓西蜀的生活。
自雅安而下绘有一条青衣江。遥想当年,年轻气盛的李白离开四川出门游历,在《峨眉山月歌》中写道:“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作告诉我们,他游完峨嵋山,沿着平羌江,即今青衣江,经乐山进入岷江,在清溪驿乘船出发,即将穿过三峡前往重庆。这俨然就是手绘图中支流的本事。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西南。763年的春天,他兴奋地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写下“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以难得的开朗心情唱出了欢欣的调子,拥抱安史之乱的结束。765年他离开成都,顺岷江经乐山、犍为至宜宾,再入长江经泸州、重庆、万县等地,于次年到达奉节。768年杜甫沿江东下,在江陵荆南幕府郁郁不得志,离开江陵后随水飘零,病死湘江。杜甫生命中的最后时光便印刻在这条线路上,成为这幅手绘地图长江主线的故事。
一张泛黄的手绘,呼应着李白的飘然出蜀、杜甫的漂泊西南,还有外公外婆在战乱之际的流寓光景,它们重重叠叠在长江沿线的地点之上,印证着自古至今文人的心曲与沧桑。由此更深切体会到先人对诗词艺术的会心与热爱,以及编写《唐诗宋词大师课》对我来说不同寻常的意义所在。
来源:羊城晚报
引用地址:https://xus168.com/202406/12314.html
tags: